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完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024年8月印发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举办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创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赛事品牌,申办或引进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国际顶级赛事,培育专业化运营团队。引导各地推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 继2023年以马拉松为代表的我国路跑赛事快速回暖,2024年,无论从赛事数量,还是社会关注度方面,国内路跑赛事依然呈现“热辣滚烫”的态势。各地各部门逐步提升组织运营水平,打造城市特色品牌赛事,通过赛事搭台、文旅商贸唱戏,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更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本报告依托前期研究成果,基于路跑赛事高质量发展评估指标体系,选取2024年100场重点赛事(90场常规赛事+10场特色赛事)做多元化的分析,较2023年的赛事分析样本增加了40场。报告依托人民在线舆情监测系统抓取有关数据,同时结合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平台上群众关于国内马拉松发展的相关建言,力图反映2024年我国路跑赛事发展的新情况,提出我国路跑赛事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与相关建议,倡导路跑赛事高水平发展的创新路径。 2024年,全国马拉松及路跑赛事数量较2023年有明显增加。其中,中等规模赛事(3万至1.5万人),以及半程马拉松赛事、女子马拉松赛事数量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上升趋势。 本报告共选取全程马拉松赛事样本60个。其中,选取参赛规模3万人以上赛事26场,此类赛事多为省会级别赛事,参赛人数多、覆盖人群辐射全国,是目前国内马拉松的核心赛事;选取参赛规模1.5万人至3万人赛事20场,此类赛事受城市规模限制,参赛人数相对减少,但赛事特色明显,受到举办地及周边省市跑者欢迎;选取参赛规模1.5万人以下赛事14场,此类赛事比赛项目丰富,包含全程、半程、亲子跑、欢乐跑、健康跑等,适合不同层级的跑步爱好者参与,是举办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有效平台。 在全部赛事样本中,共选取半程马拉松赛事15场。此类赛事参赛人数由3000人至3万人不等,有难度不高、对城市交通影响较小、适合在景区开展等特点,也为跑步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参赛选择。 在全部赛事样本中,共选取女子马拉松赛事15场。作为专门为女性跑者设立的马拉松比赛,赛事会提供专为女性打造的运动场景和运动装备等。 在全部赛事样本中,共选取特色赛事10场,包括10公里跑、接力跑、路跑融合赛事等非常规赛事。这些赛事各具特色,为跑者提供了新鲜、独特的比赛体验。 本报告延用人民网研究院2023年首次提出的“路跑赛事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评估指标”开展研究。评估指标共分为以下七个维度: 即路跑赛事惠及更大规模百姓、提高参与者广泛性(地域、年龄等)、更好服务大众体育健身需求方面的情况。 即路跑赛事在提高竞技水平、优化赛事设施和服务、提升赛事运营管理专业化水平、强化赛事安全保障方面的情况。 即路跑赛事在创造经济价值、扩大体育消费,引领依托相关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与旅游等多种业态创新融合发展方面的情况。 即路跑赛事在促进赛事相关科学技术创新,积极应用创新技术提升赛事科技化水平、提升赛事体验等方面的情况。 即路跑赛事在诠释表达体育精神,与中华优秀文化元素、地区特色文化元素有机结合,打造品牌影响力方面的情况。 (数据来源:人民在线日,传播量包括来自资讯网站、客户端、微信、微博、数字报刊、论坛等平台渠道的信息;正面、中性、负面指文章的情感倾向,由平台根据每篇文章中正面和负面词汇的比例确定) 综合来看,2024年选取的100个样本赛事传播总量达2713673条,2023年和2024年每场赛事的平均传播量数据无显著变化,但有关数据的分布结构存在一定差别。2024年,涉及路跑赛事组织保障线条,该领域话题在总传播量中的占比仍然最高,为27.15%(2023年占比为26.67%),媒体和网民主要关注赛事运营、保障以及赛事服务等方面。2024年,涉及路跑赛事产业高质量发展线条,该指标的传播量占比从2023年的17.04%上升至2024年的20.66%,上升了3.62%,每个样本赛事该线%,相关讨论主要聚焦消费扩容、文体旅产业融合等方面。2024年,涉及路跑赛事服务群众线条,该指标的传播量占比从2023年的8.3%上升至2024年的11.05%,上升了2.75%,每个样本赛事在这一领域的平均传播量同比增长33.12%。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2024年路跑赛事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进一步服务群众的功能获得了更广泛的关注、讨论和认可。 从正负面信息占比的变化趋势来看,样本赛事的负面信息占比从2023年的2.01%提高到了6.84%,上升了4.83%。分析认为,随着2024年赛事大幅度的增加,整体社会关注度也随之提升,赛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和明显问题,容易引发舆论热议,这也对赛事的组织质量与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就赛事七个评估指标的正负面信息占比来看,组织保障领域负面信息的绝对值和相对占比均最多(传播量为68385条,占比为9.28%),该占比较2023年大幅度的提高。相关讨论主要围绕部分赛事在组织运营中暴露的问题隐患以及比赛过程中的不文明现象。产业高质量发展领域的负面信息主要围绕路跑中小型赛事盈利能力有限、面临多方面发展挑战等方面。 各地路跑赛事在创新技术应用、践行绿色环保理念以及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等方面的相关讨论量相对较少,样本赛事在以上领域的平均传播量相比2023年没有明显变化。 根据人民在线日期间,样本路跑赛事在服务群众方面的线条。媒体和网民的关注点主要涉及更多的赛事举办城市和机构、更加频繁的比赛场次、更多的报名人数和更广泛的参与人群、更为丰富的赛事供给等方面。 相比于2023年,2024年路跑赛事数量更多,举办城市也更广泛,赛事项目和类型更丰富,加之各地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大众的参与度和热情持续高涨,参赛体验更为优化。 比赛场次和参赛人数方面,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11月2日至3日的两天时间里,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各类路跑赛事超过30场。按照赛事规模计算,参赛跑者总人数约有40万人。 据各赛事组委会统计,2024北京马拉松有超过18万人提交报名信息,竞逐3万个参赛名额,报名人数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报名选手覆盖43个国家和地区;2024上海马拉松共吸引25.8万人报名,刷新历史纪录;2024深圳马拉松报名人数达105367人,报名选手来自全世界37个国家及地区。 一线城市之外的地方马拉松赛事报名也非常火爆。根据公开信息,2024无锡马拉松(包括全马、半马和欢乐跑项目)报名人数最多,达265920人;位列其后的2024武汉马拉松(包括全马和半马项目)吸引了262785名选手报名。 赛事举办城市方面,2024年举办马拉松的城市持续增加,同时呈现下沉发展的新趋势。举办城市不再局限于广州、成都、武汉这些赛事“第一梯队”,三四线城市乃至几十万人口的县城,也开始举办规模不等的各类赛事。以2024年11月的马拉松赛事为例,黄冈、蚌埠、临沂、滁州、湖州等地级市均“鸣枪开跑”。云南大理的弥渡县、吉林白山的抚松县等县城,也在2024年举办了马拉松比赛。 与此同时,办赛主体机构也逐渐增多,不同层级的政府部门积极组织办赛,认同路跑是聚集人气、提升城市形象的优质载体。 赛事项目方面,2024年路跑赛事样式慢慢的变多,不一味追求全马,也不再拘泥于半程、10公里等短距离赛事,而是因地制宜,发力举办更丰富、更有特色、更亲民、更有趣的赛事。 以2024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半程马拉松为例。赛事围绕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地,向广大参赛者展现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的“风景美”“文化浓”“茶味足”“体验好”特色,打造“人在画中跑”“闻着茶香跑”“双世遗文化陪着跑”的生态马拉松特色赛事品牌。 2024黄浦马拉松以“轮炫黄浦 为爱奔跑”为主题,是亚洲地区首次将“轮滑”和“路跑”相融合的马拉松赛事,由轮滑职业选手和普通路跑爱好者共同参与。 随着赛事参与人群的扩大,个别人员和机构高价倒卖赛事名额、利用赛事名额进行诈骗活动等负面议题引发网民讨论。有关问题侵犯了参赛者的合法权益,给行业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根据人民在线日期间,样本路跑赛事涉及赛事组织保障线条。媒体和网民主要聚焦规范化的赛事运营、专业化的赛事保障以及精细化的赛事服务等方面,同时关注个别赛事在组织运营中暴露的问题隐患以及比赛过程中的不文明现象。 2024年以来,对体育赛事、路跑赛事的政策扶持和行业规范进一步强化,相关管理要求针对性更强,助力赛事组织运营走向专业化精细化。 2024年3月,中国田径协会路跑工作会议上发布了新版《路跑赛事管理文件汇编》,文件围绕赛事分级监管、纪律管理和反等多方面进行了修订。5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布新修订的《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赛事市场化竞争秩序,以及运动员的邀请、参赛和管理等事宜。7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布《路跑赛事起终点管理规范》,对路跑赛事起终点区域的规划、人员物资配备与管理、车辆管理、商业化规范等方面提出要求,并明确了检查落实机制。12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布《关于规范马拉松名称使用的指导意见》,明确规范了“马拉松”的应用限制范围等,一些不规范的赛事名称今后不能再用。 赛事运营和保障方面,2024年,媒体和网民不再只聚焦高水平的竞技表现和明星跑者的个人成绩,而是更广泛地关注赛道规划、赛事补给、个人影像、赛事宣传、志愿者培训和配置、公共交通、酒店住宿、安全保障、周边旅游、博览会安排等赛事配套服务,相关服务越来越细致、专业、周到。 以2024南京马拉松为例。科学的路线设置,周到的赛事服务,细致的选手保障,还有丰富实用的参赛物品,以及仪式感十足的完赛奖励,给参赛者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完赛包“宁味食足”里配有南京地方美食——盐水鸭腿,加油包里有当地特色的“加油鸭”海绵小鸭子,在为选手们加油打气同时更成为赛道和景区打卡的趣味道具。本届南马还注重文体旅融合,展现南京的城市风采。所有参赛选手都能享受到暖心的城市礼遇,包括免费乘坐市内公共交通工具、免费参观市内16个热门景点等。各大酒店不仅为入住的跑者提供贴心的物资补给,还推出专对于跑者的延迟退房服务。 不少赛事将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比赛过程中。南昌作为一座英雄之城,拥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红色文化,南昌马拉松与“英雄城”有机结合,注重融合红色英雄文化与马拉松精神,强化“英雄马”品牌影响力。2024年南昌马拉松期间,组委会推出“说出你心目中的英雄”话题活动。南昌马拉松还将起跑仪式的舞台C位交给劳模、救火英雄、退役军人、市民家庭代表、企业家代表等。此举将马拉松精神与英雄气质相融合,向公众倡导尊重英雄、勇于担当、坚韧不屈的精神。 2024年,各地路跑赛事仍然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个别赛事出现了终点干扰选手冲刺、奖牌印错、接驳车未能及时到达指定地点等突发事件和问题。个别赛事还出现了参赛者骤停变道、随地吐痰、乱扔垃圾、乱拿补给、配速员不专业等扰乱赛事秩序现象,受到舆论关注。 根据人民在线日期间,样本路跑赛事涉及产业发展线条。媒体和网民关注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赛事给当地消费扩容升级、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 随着路跑赛事越来越成熟,其产业链条有所延伸,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细分市场和配套服务。路跑赛事产业链不仅涵盖赛事组织运营、运动装备、参赛者健康与训练服务、营养补给等直接相关经济活动,还涉及体育用品和文创衍生品销售、体育场馆运营、会展搭建、广告传播、城市旅游等多个领域,形成了多元化、综合性的产业链条。 当前国内许多路跑赛事越来越重视推动赛事和城市文旅融合发展,“赛事搭台、文旅唱戏”成为各地不约而同的选择。如向参赛选手免费开放景区门票正逐渐成为地方赛事的通行做法。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水平赛事推动“文体商旅”深度融合,以及“跟着赛事去旅行”成为2024年的时尚潮流,马拉松不再仅仅是一场赛事,同时也是呼朋引伴、“拖家带口”的旅游体验。各地主办方抓住机遇,积极推进体育与文化、旅游等产业相互融合,将“体育流量”变成“经济增量”,马拉松赛道化身“城市会客厅”。 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观赏型竞技体育赛事,马拉松作为大众参与型的体育赛事活动,能够为举办地旅游、餐饮、住宿等服务行业创造更多衍生价值。 相关研究显示,马拉松赛事的外地参与者对赛事举办地及周围地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间接消费的带动比例高达1∶13。 如2024年1月,与2024厦门马拉松同期举办的还有第五届中国马拉松博览会暨2024福建省路跑产业博览会;2024年12月,厦门当地又开启了以“全民厦马 全城欢购”为主题的厦门马拉松惠民嘉年华活动。赛事叠加展会、美食、市集、时尚等要素,为市民和游客打造具有厦门特色的体育消费新场景,进一步释放体育消费潜力,实现赛事经济与会展、文旅经济的深度融合。数据显示,厦门马拉松累计综合经济影响已超60亿元,品牌价值累计近 30 亿元。 2024年3月举办的2024无锡马拉松,估算产生经济效益约2.8亿元,较2023年提升45.5%。其中,餐饮、住宿两项占了大头,分别产生经济效益1.27亿元和1.17亿元。 2024年3月举办的重庆马拉松期间,开展了“重马国际消费节”系列活动,大力整合商旅文体资源,包括举办成渝体育产业联盟暨重庆市体育产业博览会、重马商学院圆桌会议等,打造消费新场景。据统计,“重马国际消费节”共计拉动消费零售收入68.7亿元,实现文化旅游收入31.2亿元。 2024年10月的宝鸡马拉松,2.6万的参赛名额吸引了9.49万名选手报名,赛前一天流入宝鸡市人流峰值达51.1万人次。赛事期间(10月24日至10月28日),停留宝鸡1-3天的游客占比超八成,住宿、餐饮消费增长均超过三成,累计拉动经济收益达 1.55 亿元。 地方城市通过赛事积极呈现区域产业优势。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女子半程马拉松期间,直升机在空中抛洒当地特产的玫瑰花,为选手们铺就玫瑰花赛道。赛事为这座县级市带来数亿元收入,成为体育+旅游+产业的生动实例。云南省普洱马拉松的赛事奖牌中间是有收藏价值的普洱茶图案,充分体现了当地“左手咖啡右手茶”的产业特色。 根据人民在线日期间,样本路跑赛事涉及科技应用线条。媒体和网民关注的重点主要表现在科技创新赋能赛事服务保障,优化赛事体验方面。 当前,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科技给体育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前沿科技不断推动马拉松赛事品质提档升级。 赛中管理和服务方面,不少赛事加强数字化、智能化管理,引入机器人、数字人,助力氛围营造、赛事直播、指挥调度、跑者服务等运营保障工作,成为2024年以来马拉松赛事运营的亮点。 如2024年11月举办的杭州马拉松赛事中,系着红气球、戴着粉头套的“机器兔”抢尽风头。“机器兔”是赛事引入的四足机器人配速员,这也是国际马拉松历史上首次引入四足机器人作为“官方配速员”。据介绍,“机器兔”中体型较大的担任半马赛事的“关门兔”,较小的则担任欢乐跑的“陪跑兔”。这些机器人配速员以稳定的配速为跑者提供科学的跑步节奏。除了配速功能,“机器兔”新增了杭马语音播报功能,可以一边奔跑一边播放音乐,以及播放杭马加油语、安全提示语等,为选手提供情绪价值,鼓励更多跑者完成比赛。 2024年12月的上海马拉松,创新使用5G-A直播,借助先进科技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上海城市形象。5G-A,全称5G-Advanced,也被称为5.5G,是5G网络在功能上和覆盖上的演进和增强版本。与5G网络相比,5G-A在速率上有显著提升,大大拓展了5G网络的应用场景和范围,实现了赛事的高清立体化直播。比赛期间,部分中央媒体对赛事进行了全程转播,多位专业运动员和业余跑者佩戴直播和传输设备,实现“边跑边播”,沿途的观众也能更快地将赛况传播到网上。此外,依托“5G+AI”技术优势,可以迅速为跑者们生成“跑马VLOG”,供赛后下载。 2024深圳马拉松将无人机“人工降雨”首次应用于马拉松赛道,为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天气洒水降温,打造了“低空+体育”创新场景应用案例。赛事全程设有7个喷淋站,应用的是Q100无人机,喷洒作业箱容积超过50L, 采用全新磁力离心泵、双层离心喷头,能够做到在比赛过程中水雾覆盖面更广、雾滴更细密,达到短时间内降温的效果,从而帮助选手调整状态,带来更舒适的体验。 个别赛事引入机器人,为跑者提供肌肉按摩服务,帮助赛前放松和赛后恢复。如2024北京马拉松首次引入了人工智能康复机器人,为跑者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支持。据介绍,该机器人采用先进的声波技术,其精准释放的能量能够深入人体皮下8厘米的筋膜层。通过高效分离粘连的肌肉组织,有效预防运动损伤,显著降低跑者在比赛中的受伤风险。赛后能够针对跑者不同部位的康复需求进行精准和深度的放松,从而为跑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科技康复服务。 此外,不少赛事还引入无人机、无人车、智慧步道、电子领物等技术和设备,助力赛事管理智能化。如2024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采用自动驾驶等技术,实现无人驾驶巡逻车、无人驾驶售卖车、无人驾驶环卫车“组团上岗”,为赛事提供方便快捷的物流运输服务;2024安徽芜湖航空马拉松延续“航空特色”主题,使用飞行器带领16000名选手起跑出发;2024贵州铜仁·梵净山春季马拉松的一大亮点——“梵净山智慧赛道”,作为全国首条全封闭马拉松专业赛道,串联世界自然遗产地梵净山及中南门历史文化旅游区,具备中田协认证计时系统,配置有陪跑灯光、自动感应淋浴系统、智慧AED救援站、智能心率柱等设备设施,提高了赛事的安全性和便捷性。 根据人民在线日期间,样本路跑赛事涉及文化传承线条。媒体和网民关注的重点主要围绕串起城市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赛道设计、凸显地区形象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展示城市风貌和地域特色的外延活动等,以及独特的赛事品牌和城市形象。 “跑一场马,赴一座城”,马拉松不仅跑出了经济新赛道,也跑出了城市风貌和城市品牌,一定程度上达成全民健身、城市营销和文化传播的三赢。相较于前几年,近年来马拉松赛事更加注重与城市文化、历史、环境和人文景观的深度融合,举办城市也更加注重“以赛为媒”,在办好赛事基础上,为城市品牌塑造和形象传播打造新场景、注入新动能。 马拉松赛道不仅是一条串起城市文化地标和旅游景点的风景线,也是展示文化魅力、营销城市品牌的绝佳方式。各地纷纷打造最美赛道,为跑者带来移步换景、亦跑亦游的体验。 2024年,除了头部赛事“吸睛”的赛道和沿途的风景,众多“小而美”的马拉松赛事及赛道,也成为各地展示旅游资源和地方文化的亮丽名片,受到舆论关注。如喀什马拉松赛道串起大气磅礴的古城建筑、高楼林立的城市地标和湿地田园风光,展示喀什千年古城的多彩民俗风情;青岛环莱西湖半程马拉松让参赛选手在莱西湖畔驰骋竞速,领略灵秀山水与现代化的城市建筑、生活街道融为一体的城市画卷;佛山高明稻田马拉松打造出一条别具佛山岭南田园风光的马拉松赛道,体现城市公园、乡村稻田、美丽河堤、产业园区、文旅景区五大景观之美。 此外,冰箱贴、徽章、笔记本、马克杯等马拉松衍生文创产品、纪念品不断“上新”,不少赛事在文创产品设计开发上注重融入城市特质,吸引各地跑者打卡体验。如2024南京马拉松博览会亮相的南马专属冰箱贴、徽章、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受到跑者欢迎和抢购。其中南马流沙冰箱贴将赛道途经的鸡鸣寺、玄武湖、和秦淮河景色浓缩其中,呈现金陵四季之美。常州西太湖半程马拉松,为跑者提供了颇具“网感”的肌肉贴、种子奖牌,还推出了以奔跑的李白和苏轼为原型的马克杯、手机支架等文创产品。 赛事主题设置和配套活动方面,不少地方因地制宜,融合展示当地的历史风貌、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有效调动文旅元素,把赛事打造成城市的节日和品牌。 不少中小型马拉松赛事各具特色。如2024嘉峪关长城马拉松暨长城联赛·嘉峪关站赛事,在赛事期间组织开展长城马拉松美食节,完赛现场设置嘉峪关特色文创产品、农业特色产品,让参赛选手更为直观地感受嘉峪关文化特色。完赛选手可免费品尝嘉峪关烤肉,切身体会嘉峪关的烟火气息和风土人情。此外,赛事充分凸显“长城”元素,关城造型起终点拱门经过改造创新,上方站立8位盔甲将士在出发、冲刺阶段全程呐喊助威,成为嘉峪关马拉松的打卡点。赛道每隔五公里设置一座“烽火台”,上边站着全副武装的古代 “将士”,鼓励选手们挑战自我、超越极限,进一步展示嘉峪关长城文化内涵,以赛事传递马拉松精神。 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风情马镇度假旅游区举办的2024正保教育草原之夏12小时跑步接力挑战赛,具有浓郁的草原风味和民族特色。参赛选手既能欣赏到太仆寺旗草原的壮美风光,品尝当地美食,还能体验篝火、射箭等民俗娱乐活动,深刻感受内蒙古的文化渊源和民族风情。 云南大理弥渡作为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致力于将小河淌水半程马拉松赛事打造成为与世界名曲齐名的民歌马拉松赛事。为让跑友们更好地感受弥渡魅力,2024“小河马”巧妙地将城市的繁华街区和弥渡县的优美景区及乡村田野融为一体。同时,组委会在赛道沿途安装音柱,全程播放弥渡民歌,并在沿途多个点位设置少数民族风情啦啦队、民族元素的歌舞表演等多个文体节目,让跑友们沉浸式体验弥渡的特色文化。 2024越山向海人车接力中国赛,加强与各举办地非遗文化的深度结合,不仅为赛事举办地区带来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带来可观的文化效益。在海南赛事现场,选手们能体验椰雕、黎锦、鲤鱼灯等浓郁的海南非遗文化,欣赏海南乡土音乐八音之一的椰胡演出,充分享受奔赴山海的乐趣。 据人民在线日期间,样本路跑赛事涉及促进生态和谐线条。媒体和网民关注的重点主要围绕赛事期间绿色生态马拉松理念的倡导和践行,以及文明城市建设情况。 近年来,低碳减排观念深入人心,体育赛事也逐渐“绿色化”。2024年,越来越多的马拉松赛事积极倡导和践行绿色低碳办赛理念,并将“无废”主题融入马拉松赛事筹备、赛事举办、赛后利用等全过程。 赛前,不少赛事发布低碳环保倡议书,呼吁跑者采用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等环保方式出行;利用废弃物品回收再利用制作纪念奖牌,利用再生环保科技面料制作参赛服等。 比赛期间,向参赛选手提供电子版参赛手册和宣传材料,减少纸张印制;赛事展台搭建采用可重复利用的拼装型材料和环保材料,降低一次性材料使用率,减少废弃造成的环境污染;引入可降解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如使用环保手提袋等;增加赛道沿线垃圾投放点,加强垃圾分类引导,加大清运作业保障力量;推出系列公益活动,倡导“光盘”行动、租赁共享等,助推低碳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赛后,将塑料雨衣、一次性水杯、饮料瓶等赛道垃圾以及赛事执行物料中的铁质、木质等材料进行回收再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2024年1月举办的厦门马拉松赛事,采用可重复使用的LED屏代替用后即弃的喷绘广告板;采用新能源动力的赛事计时引导车,保障赛道环境更加绿色健康;回收约七个矿泉水瓶制作一件环保材质参赛服,每件减少碳排放178克……此外,厦马还联合蚂蚁森林在支付宝上推出“绿色厦马 零碳计划”活动。依据该活动规则,参与者通过践行低碳生活,在蚂蚁森林里日常积累、并向厦马助力1000g“绿色能量”,即可获得“厦马碳中和行动者”电子证书。相应的,蚂蚁集团将出资采购等量碳信用捐赠给厦马,助力该场赛事的碳中和工作。 2024杭州女子半程马拉松期间,组委会携手白鲸鱼环保公益平台发起“杭州女马旧衣回收”公益环保活动。选手们积极参与,赛事预估回收了200.5kg衣物,累积积攒了3167g蚂蚁森林能量。 根据人民在线日期间,样本路跑赛事涉及国际合作线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媒体和网民关注的重点仍主要体现在国际高水平选手参加国内赛事以及中国跑者参加全球马拉松大满贯赛事情况、国内与国际赛事之间深层次合作交流情况,以及以国际交流、两岸文化交流为主题的路跑赛事情况等。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的国际化趋势愈发明显。从传统的城市马拉松到跨国界、跨文化的国际马拉松系列赛,马拉松成为连接不同国家和地区、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 越来越多的中国跑者踏上了全球马拉松大满贯赛事以及奥运会、田径世锦赛马拉松项目的征程,他们在波士顿、伦敦、柏林、芝加哥、纽约、东京等世界顶级马拉松赛场上挥洒汗水,展现中国跑者的风采。如30岁的吴向东在2024巴黎奥运会的赛道上跑出2小时12分34秒的成绩,创造了中国男子选手在奥运马拉松项目上的最好成绩,同时也是中国马拉松选手在世界综合性大赛上的历史最佳成绩。32岁的女程序员黄雪梅在同一条赛道上,以2小时41分03秒成为巴黎奥运会大众马拉松赛的女子组冠军。 与此同时,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越来越多外国跑者参与。除了外国选手自发参与和挑战国内赛事,不少地方主动与海外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合作,形成赛事组织、文化交流、选手互通等交流机制。 2024扬州鉴真半程马拉松赛事,通过与韩国群山、日本厚木等国际友城的合作,打造出一支由10多位参赛者组成的特殊跑团——“友城和外交官跑团”,这是扬马首次迎来官方邀请的国际友城、驻沪领馆及外国在沪商会等选手共同参赛。除了与友城就马拉松赛事开展选手名额互换以外,扬州还在赛事举办互学互鉴、商业合作发展等方面进行商榷,在促进民间交往及体育文化交流的同时,发掘双方在经贸等方面的合作潜力。 2024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2024霍尔果斯国门半程马拉松等一些位于我国边境地区的赛事,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以赛事为桥梁纽带,与境外城市签订项目合作协议,推进两地或者多地之间的赛事体育、文化、旅游、商贸等交流活动。 如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比赛当天,“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与“吴哥王朝马拉松”结成“双城赛”项目合作并举办签约仪式。仪式上,柬埔寨国家奥委会、云南省体育局、大理州教育体育局三方签订项目合作协议,就推进多方沟通联络,以及建立澜湄合作马拉松赛事联盟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 2024年11月15日开始,人民网网上群众工作部、人民网研究院联合推出“2024跑者进!为马拉松高质量发展建言”有奖征集活动。活动受到热烈响应,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跑者踊跃建言。截至2024年12月15日,共收到网民留言2174件,相关建议主要围绕全民健身、赛事组织、文化传播、产业高质量发展、环保公益和国际交流等话题。 在服务群众领域,如何提高公众对马拉松运动的认知程度和兴趣、如何让马拉松赛事惠及更多人群以及如何更好服务大众参赛的多元需求,是网民建言的主要议题。 针对马拉松运动的宣传推广方面,有网民建议以“马拉松周”或“马拉松月”为依托,积极宣传马拉松赛事,为居民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围。还有网民建议在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开展马拉松普及活动。如可以与地方相关部门联合举办“马拉松进校园”活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宣传马拉松赛事。 在提高群众参与的广泛性方面,有网民建议创新比赛形式,设置不同距离的赛程,满足不同水平选手的需求。如设置马拉松接力赛、亲子赛、情侣赛、夜间赛以及迷你马拉松、家庭马拉松等。 本地跑步俱乐部是马拉松赛事的重要支持力量,有利于促进跑步运动的普及,塑造城市运动文化氛围。有网民提议,政府和赛事组织方应鼓励和支持跑步俱乐部的发展,通过政策扶持、场地提供、培训资源共享等方式,壮大俱乐部的规模和影响力。俱乐部不仅可以组织会员参加比赛,举办赛前训练营、健康知识讲座等活动,还可以作为赛事推广大使帮助招募赛事志愿者,提高赛事服务水平。 在赛事组织运营方面,优化赛前路线规划和信息公开、提升赛事保障水平、改善赛后服务品质以及规范赛道礼仪等,成为网民建言中的高频词汇。 赛道设计和路线规划方面,网民特别希望将本地著名风景区纳入赛道中,助力城市特色文化的传播。 为吸引更多国际跑者,有网民提出可以进一步优化外语标识和服务,提供多语种赛事资料,提高赛事的国际化水平。 志愿者管理方面,建议为志愿者提供系统培训,除了赛事流程、急救知识、沟通技巧等,还可以加入当地文化和历史教育培训,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向参赛者介绍当地特色。同时建立志愿者的激励机制,如优秀志愿者评选、志愿者服务时长记录等,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赛后的服务方面,网民建议可以增加赛后庆祝活动,如颁奖典礼、选手交流会等,增强选手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将本地文化与赛事结合,设置契合本地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马拉松项目及配套活动,推动当地文体旅融合发展,成为网民在提升马拉松赛事文化传播方面的重点建议。 赛事配套活动方面,有网民建议结合赛事策划一些特色主题活动,如举办当地的节日主题活动,包括春节期间的“新春马拉松”,中秋节期间的“团圆马拉松”等。此外,还可以利用当地独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设置美食节、冰雪节、丰收节等马拉松主题特色活动。 推动马拉松赛事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多渠道带动当地消费发展,拓展赛事商业合作模式,成为网民在马拉松产业发展方面的重点建议。 有网民提出,除了推动马拉松赛事与当地旅游、文化、餐饮等产业的深度融合,还可以发展赛事相关的健康服务产业。例如,在赛事前后为参赛者提供专业的体能测试、运动康复、营养咨询等服务。还有网民建议建立马拉松运动健康管理平台,为参赛者提供长期的运动健康数据记录和分析服务,通过个性化的健康建议和训练计划,提高参赛者的运动体验和健康水平。 有网民建议拉长赛事的消费周期,将以一两天为单位的“马拉松日”扩展到“马拉松周”或“马拉松月”。还可以在赛道起终点附近建设配套的体育用品消费区。 赛事的绿色低碳发展、公益慈善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也是网民留言较多的领域。 环保措施方面,有网民建议赛事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鼓励选手自带软水杯、用喷淋器取代泡棉等,增设环保奖项;鼓励使用环保材料制作赛事物资,推广无纸化报名与成绩查询,鼓励使用公共交通到达赛场等,共同营造绿色、低碳的赛事环境。 赛事公益慈善方面,有网民建议将赛事与公益事业相结合,鼓励参赛者为环境保护等特定公益项目募款;还可举办公益主题活动,如慈善马拉松等。通过赛事平台,参赛者可以为不同的公益领域贡献力量。 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不少网民提出地方马拉松赛事应加强与国际赛事的互动,包括相互给予直通名额,鼓励更多的本土选手跑出去,同时欢迎国际选手跑进来;主动申办更多国际路跑赛事、交流活动等,提升地区城市在路跑赛事行业的影响力。 综合来看,未来我国以马拉松为代表的路跑赛事整体发展趋势向好,发展前景广阔。尽管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暴露出部分问题,但通过不断解决各类问题、完善相关机制,行业向着更高的赛事品质、更好的跑者体验、更丰富的赛事供给、更多元的赛事运作机制方向迈进。 近年来,马拉松赛事不断升温,赛事数量激增,甚至出现了同一天全国有三四十场马拉松举行的“超级跑马日”。但不少声音表示,如果按人口基数与发达国家对比,我国马拉松赛事其实偏少,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以美国为例,2023年美国常住人口数为 33491.49 万,2023 年美国全马加半马的赛事数量是 958 场,完赛人数是 160 万;当年全美还有 2469 场 5km/10km 路跑赛事,总完赛人数 315 万。而2023 年我国常住人口数为 140967 万,共举办 699 场路跑赛事,总参赛人次为 605.19 万。 从赛事数量来看,我国与美国存在一定差距,尤其是短距离赛事有较大差距。考虑到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目前的路跑赛事数量仍有一定增长空间。 从满足跑者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跑者群体的扩大,未来马拉松赛事数量仍会增加,地域覆盖范围也会越来越广泛。 2024年以来,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马拉松赛事均在项目设置上取消了半程马拉松项目,成为纯全马项目的马拉松赛事。 各大头部赛事逐渐向纯全马方向转型,能够更好满足跑者追求全马体验的需求,同时也将加快推动这些赛事朝着更专业的方向前进。 随着人们对运动健康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为满足大量不同级别跑者的不同需求,赛事体系将更加丰富,赛道越来越细分。不同类别形式、长短距离的赛事将慢慢的变多,景区赛事、园区赛事等不同场景的赛事也将不断涌现。 2024年,中国马拉松全面复苏,全年认证赛事超300场,行业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中国田径协会相继发布新修订的《中国田径协会路跑赛事管理办法》《路跑赛事起终点管理规范》《关于规范马拉松名称使用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规定,涉及赛事认证、奖金、商业化、精英运动员管理等各个方面,强化赛事运营的专业性和规范性,保障办赛各环节更加紧凑有序,提升赛事品质与跑者体验。 政策门槛的提高未来可能会对中小型赛事造成一定影响。在赛事规范化过程中,如何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赛事类型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既保持政策执行的刚性,也留有一定弹性,需要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正加速赋能千行百业,不少高科技应用已经成为路跑赛事的标配。未来,科技将创造更多新场景新应用,助力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水平提升。 随着低空经济的发展和应用,未来低空飞行不仅能够助力赛事航拍和人工降雨,还将广泛用于开闭幕式表演、火炬传递、应急救援、安防监控、交通调度等新场景。 此外,智慧跑道、机器配速员、无人驾驶补给车等应用会更广泛;跑步APP将升级为跑步智能体,全方位辅助个人科学训练、陪伴跑者安全完赛;跑步装备也更智能、更轻便,健身体验更高效,数据链接更便捷…… 结合对赛事七大维度的分析结果,建议通过提升组织运营水平、打造城市特色品牌等方式进一步推动赛事高水平发展。 不少分析提出,路跑赛事办赛思路应多元和开放,要依据城市的承载能力,打破单一的大规模办赛思路。尤其中小城市要因地制宜,适当缩减赛事规模,发展“小而美”“小而特”的路跑赛事,为参赛者提供差异化的独特体验。 为鼓励赛事多元化发展探索,赛事的标准设置也应多元化,不必一味追求标牌和级别,能够准确的通过中小型和特色赛事的特点设置相应的标准,从而鼓励市场勇于创新,让路跑赛事释放更多发展活力。 2024年10月,上海马拉松成为中国唯一雅培世界马拉松大满贯候选赛事,标志着“上马”已跻身世界顶级马拉松赛事之列,这对国内马拉松事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当前背景下,国内路跑赛事更需逐步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加大对外赛事宣传和城市推介,以赛事为重要载体,持续讲好中国故事。 为进一步便利中外人员往来,我国逐步扩大免签国家范围,从11月30日起,38个免签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交流访问、过境不超过30天,可免办签证入境。合乎条件的54个国家人员,从中国过境前往第三国(地区)时,可以在中国停留的时间将从72小时和144小时,统一延长到240小时,也就是10天。 如何抓住这些机遇,吸引更加多的外国跑者跟着路跑赛事来中国旅游,需要路跑行业、文旅行业及各地政府同题共答。赛事组织也应提升服务水平,如赛事期间可以设立专门的国际选手接待中心,提供翻译协助、行李寄存、紧急医疗等服务;赛前赛后组织更多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等。 此外,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多举办马拉松国际交流互鉴活动,邀请国外赛事组织者、运动员、教练员等来华分享经验,举办国际马拉松图片、奖牌、影视作品展等,在交流交往中宣传中国马拉松、推介中国马拉松。这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 要实现赛事走进广大群众,让跑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需要政府、行业、社区等多方面发挥合力。分析认为,城市规划、小区建设时可以将运动设施、跑步步道、城市绿地等布局在生活圈周边,以吸引更多人参与跑步等锻炼。还可以鼓励体育用品企业或者体育类社团,定期举办公益讲座和活动,营造良好运动氛围。 2024年8月至10月,人民网启动“马拉松赛道礼仪征集”活动,围绕赛道礼仪这一话题持续推进相关建议征集和传播工作,助力提升大众路跑文明素养。 针对时有发生的赛道不文明现象,赛事组织者有责任做好赛道礼仪相关提示和告知,还能够最终靠招募赛道文明使者、将赛道礼仪做成攻略等方式,针对性提升赛道文明水平。拓展赛道礼仪相关议题影响力,除了媒体积极发挥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联合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跑团、跑步达人发声等方式,在全社会倡导赛道文明,让马拉松赛道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场域。 对赛事品牌来说,需要平衡好赛事的竞技性与大众性、地方特色与全国乃至国际标准之间的关系。标牌赛事要奔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争取优异的成绩。乡村马拉松等下沉赛事和非标牌赛事则需要充分调动赛事运营的创新能力,提升赛事的接待保障和组织协调能力,保障大众选手参赛体验。 此外,赛道气氛、市民支持、观赛热情等也是赛事品质的重要指标。赛事运营实践中,平衡好马拉松办赛和居民日常生活秩序之间的矛盾,争取当地居民对赛事的认同支持,非常重要。 张思杰、李伟、谭杰、汪涌、贺勇、解植岗、汪芳、白厚增、张庆、施学炼、运艳桥、李璐、何平、马磊、郭建英、谭学博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