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绿地控股公告称:全资子公司绿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拟向本公司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地产”)、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上海城投”)分别借款15亿元,借款期限为二年,借款年利率为6%。
消息一出,大量言论称之为两大国资股东在关键节点的驰援、输血、护航等,也有部分言论称之为杯水车薪。
自2020年8月监管层实施“三道红线”以来,全部中招的绿地控股不得不开启了资产大甩卖等非常筹资手段。2021年11月,其更是将公司所属行业类别,从“房地产业”变更成了“土木工程建筑业”
然而,到了2022年6月25日,仍然避无可避地出现了5亿美元债务展期危机,导致公开市场信用崩塌,遭到多家评级机构下调评级,标普更是给出了选择性违约,成为头部阵营中第一家“暴雷”的国资房企。
眼下,投资者们关心的是,流动性危机加上各地不时出现的房地产项目“延期交付”、“烂尾”、“业主停贷”等传闻之下,这个十年前与万科争第一的“绿巨人”,还有哪些价值可以挖掘?
公开资料显示,绿地控股成立于1992年,最初名为上海市绿地总公司,是上海农委和建委百分之百控股的上海国有房地产企业。
经过多次股份制混改后,上海格林兰投资、上海地产、上海城投成为前三大股东,持股票比例分别为29.13%、25.82%和20.55%。
其中,上海格林兰投资为以在绿地控股任职超过30年的董事长张玉良为首的绿地职工持股会;上海地产、上海城投总资产分别为3000亿元、6800亿元,均为上海国资委实际控制,“哥俩”持股共计46.37%。
然而,有业内观点却认为,这样的股权结构也带来了类似“三不管”的尴尬。《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从过往三大股东对于绿地控股的支持来看,张玉良为首的上海格林兰投资一直承担着“输血”的角色:从2016年起,不断通过质押所持股份,从外部金融机构为其借钱;2021年以来的一年多里,更是先后10多次频繁质押输血;截至2022年8月11日,累计质押了26.99亿股,占其所持股份的70.68%,占绿地控股总股本的19.20%。
2022年7月,全国多地爆出烂尾楼业主集体停贷风波之后,上海银保监局召开会议,提出要支持做好保交楼工作。会后不久,人们就看到了两大国资股东的“慷慨解囊”。在一片叫好声中,也有观点认为,区区30亿元,即使加上这“哥俩”2021年底共计超过40多亿元的驰援,对于绿地控股高达千亿的短期债务来说,有点杯水车薪的味道。
与此同时,从借款利率来看,6%的借款利率甚至高于绿地控股2021年报披露的整体平均融资成本5.79%。这就好比跟自己的家人借钱,结果利率反而比跟外人借钱还要贵。
“从2000万元资本金起步,实现资产规模增长超7万倍,国有资产增值超2000倍,年均复合增长率30%”,这是2022年7月18日,董事长张玉良在绿地控股成立30周年庆典仪式上的讲话。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2018年时,绿地控股更是提出了年均销售5000亿元的小目标。30年里的突飞猛进,也让负债规模一步步膨胀起来,一路增长到了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的1.23万亿多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8%。
2020年8月20日,住建部和央行联合宣布的房企融资三道红线,直接触动了房地产公司发展的“底子”,资产负债结构。三道红线、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2、净负债率大于100%;3、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
2020年年底,绿地控股资产负债率为83.36%、净负债率为140.96%、现金短债比为0.79,成为头部房企中唯一一家三道红线全踩的国企。
为了尽快摘掉这个帽子,绿地控股2020年制定了“三年三步走去杠杆”的计划,也就是资产大甩卖:当初如何借钱买回来的,现在就要如何甩卖出去。
从澳洲悉尼铂瑞酒店、加拿大酒店、英国伦敦兰姆公馆到纽约太平洋公园项目公寓等,一大批绿地海外优质资产先后出售。2020年10月前后,72.6亿元出让广州绿地后,绿地控股彻底退出广东市场,就连旗下的自持物业上海绿闵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也被摆上了货架。
2022年,绿地控股董事长张玉良曾公开表示,未来3年内还要继续出售2000亿元资产还债。
此前披露的一季报显示,绿地控股的短期借款为229.18亿元,应当支付的票据为302.99亿元,一年以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701.1亿元,短期债务金额合计达1233.27亿元,而账上同期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有495.15亿元,尚存在738.12亿元的资金缺口,显然还需要加快资产甩卖的进度。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获悉,在融资成本榜上,绿地控股也在头部地产央国企里领先。2021年报显示,绿地控股平均融资成本为5.7%,在2021上市房企融资成本榜的央国企阵营里,仅略高于华发股份的5.8%,排名倒数第二,相比榜单第一的中国海外发展3.55%的融资成本望尘莫及,甚至比龙湖集团、美的置业、碧桂园等民营房企还低。
早在2020年3月,《正经社》就在《警报!绿地多元化短期吞食利润绷紧资金链,长期或难逃宿命》一文中,对绿地控股潜在的隐患进行过专业而前瞻的警示。
不幸言中的是,2022年6月,一笔仅仅5亿美元的债务到期时,绿地控股流动性危机猛然曝光,“不出意外”地成为了top房企中“第一家”暴雷的国资房企。
紧张的流动性也让其从TOP10头部房企阵营中快速滑落:在克而瑞数据全口径金额销售榜TOP200排名中,从2020年的第7名跌倒了2021年的第9名,2022上半年又滑到了第12名。
财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绿地控股的自身造血能力还处于持续下滑之中。2021年、2022年1-6月,绿地控股的营业收入分别是5447.56亿元,同比增长19.45%;2047.36亿元,同比下降27.64%。净利润分别为61.79亿元,同比下降58.8%;42.02亿元,同比下降48.97%。
其中,2021年的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11.67%和1.73%,为近十年来的底部,也大幅低于行业中位数的19.3%和7.7%。2022年一季度纯利润是25.47亿元,二季度纯利润是16.55亿元,环比下降幅度较大。
而从刚刚过去的7月份数据分析来看,在地产行业政策面回暖,行业销售降幅缩小的背景下,绿地控股1-7月的销售降幅不仅没有改善,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从上半年的56.12%销售降幅,扩大到了59.21%。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绿地控股7月30日披露的房地产经营情况简报发现,绿地控股2022上半年新开工面积仅有85.6万平方米,同比断崖式减少91.3%。而从竣工数据分析来看,上半年完成了860.1万平方米,同比“仅仅”减少17.1%。可见为了保交楼,其将主要流动性资源集中在了交付上面。
尽管如此,从郑州的绿地花语城书馨苑之类项目出现状况,有业主买房4年却无法交房,到刚刚过去的7月的业主停贷楼盘中,湖北的绿地光谷星河绘、绿地城际空间站也榜上有名,全国各地仍然不时出现绿地控股房地产项目“延期交付”、“烂尾”、“业主停贷”等传闻。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事实上,早在2021年11月,绿地控股就将公司所属行业类别从“房地产业”变更成了“土木工程建筑业”;2022年上半年,没有新增房地产项目储备,也就是说,没有再拿地储备土地资源,意味着绿地控股主营业务的重中之重已偏向了基建行业。但基建业务投入大、利润率低、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又导致其解决绿地控股眼前难题的能力有限。
2021年报显示,绿地控股的基建业务营收为3114亿元,同比增长33%,占总营收比重达到57%,大幅超过了房地产业务的2050亿元,这也是其盈利能力大幅低于房地产行业中位数的原因所在。
显然,投资者已能将其当作基建股来看待了。但这又确乎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其长期以来的头部房企光环,其在“三道红线”下的流动性危机,都不是想摘就能随便摘去的。【《正经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