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3年市民生实事项目环境整改治理方面完成情况的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25-08-02 来源:行业动态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开展2023年宁波市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的实施方案》等相关文件要求,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专项监督组(以下简称专项监督组)对2023年环境整改治理方面民生实事项目实施情况做了跟踪监督,并对完成情况作了专项评估。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该项目由副市长杨勇牵头负责,具体牵头责任单位为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配合单位为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市综合执法局、市科协,实施主体为各区(县、市)政府、相关开发园区管委会。目标任务为:改造提升雨污合流管30公里,推进64个村(社区)生态洗衣房建设,建设提升18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利用基地(体验地)和12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改造升级灌溉面积100亩以上的机埠泵站、50亩以上的堰坝水闸共计205座,完成山塘整治26座。

  (一)加强“督”的力度。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军牵头督办下,市人大城建环资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成立了以主任委员为组长、委员和市人大代表城建环资专业小组成员为组员的专项监督组,将环境整改治理民生实事项目跟踪监督纳入专委会年度重点工作,制定跟踪监督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细化节点任务,确保跟踪监督工作有力有序开展。

  (二)发挥“联”的合力。委员会会同海曙等地强化市县联动,充分的发挥人大基层生态环境议事点作用,邀请区人大代表生态环保专业小组成员、基层人大代表和生态环境议事员,聚焦身边的重点环境问题和环境整改治理民生实事项目提出意见建议,合力推进项目落地落实。与市住建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等有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互通。4月,组织部门工作推进会,全方面了解项目前期准备情况和实施计划。落实专人每季度对接了解掌握项目推进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及时汇总各区(县、市)、相关开发园区的工作进展情况,助力项目建设高质量推进。

  (三)紧盯“质”的提升。专项监督组聚焦项目推进实施中的重点问题,通过组织并且开展视察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掌握项目实施计划、资金保障、责任落实等有关情况,并明确要求,民生实事不仅要按时完成目标任务的数量,更要保证工作的质量和后续运行质效。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胡军带领专项监督组和市县两级人大代表,赴镇海九龙湖镇等地开展跟踪监督,深入实地察看项目建设情况,面对面听取人大代表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研究和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将代表群众提出的“雨污分流的实效、生态洗衣房的使用率”等问题作为年底评估验收的重要内容,提升项目实施的质效。

  截至11月底,5个子项目均提前或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全市完成雨污合流管改造提升49.8公里,完成率166%;完成64个村(社区)生态洗衣房,完成率100%;建设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利用基地(体验地)20个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4个,完成率分别为111%和117%;完成山塘整治33座,完成率126.92%,完成机埠泵站、堰坝水闸改造258座,完成率125.85%。项目实施以来,实施主体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突出目标导向,落实工作责任。各责任部门第一时间成立由局主要领导牵头的工作专班,明确项目负责人,并及时召开工作推进会,按照“清单化、表格化”的要求,细化梳理目标任务分解清单,明确完成时间和责任单位,压实各地工作责任。市住建局将雨污合流管改造提升项目纳入对全市住建部门的重点任务目标考核,市生态环境局将生态洗衣房建设项目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利用基地、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项目纳入“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和“美丽宁波”建设考核内容,市水利局将山塘整治和机埠泵站、堰坝水闸改造项目作为对局属单位和市“大禹杯”评比的重要考核指标,明确工作责任,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二)明显问题导向,强化监督指导。市住建局先后多次会同市“五水共治”办、市水利局、市生态环境局等部门开展联合督查,强化工程建设质量,并通过市“五水共治”办的“甬有碧水”攻坚行动季度通报和“一句话点评”通报机制,对各地推进情况晾晒评比,有力加速项目实施。市生态环境局建立民生实事项目落实进展按月调度、按季报告制度,督促各地制定“一点一策”方案,深入剖析建设进度滞后或工程目标偏离原因,细化明确建设规划、工作目标、优化方案以及保障措施。市水利局适时召开专题会商会,对有一定的问题及时进行通报晾晒,深入分析原因,并个性化制定解决方案,实现6月底前全面完成工作任务。通过建立浙政钉群、电话沟通、现场检查指导等方式,强化对各区(县、市)的业务指导,充分结合汛期检查、综合督查、飞检等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落实整改闭环,提升项目建设质量。

  (三)突出效果导向,提高建设质量。市生态环境局召开全市生态洗衣房建设工作现场会,组织各地各单位集思广益、集智攻关,修订并发放洗衣房指导图集,逐渐完备建设方案。在搞好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参照前期省级建设验收要求,细化明确洗衣房和生态基地的统一建设标准,确保项目建设有据可依。坚持因地制宜,组织专人赴现场协助踏勘,指导各地结合现场条件、立足资源禀赋、突出宁波特色,科学做好项目选址和建设方案的制定工作。在项目验收阶段,邀请专家严格对照建设目标和施工标准开展验收,并针对验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和帮扶,聚焦细节设置、现场体验、宣传课件等方面再完善、再提升,高标准、高质量打造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

  在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23年环境整改治理民生实事项目顺利完成既定的年度目标任务,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排水管网提升工作的行业统筹不足,市政道路建设时序与污水管网的实际的需求匹配程度不高;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尚需持续深化,沿街店铺雨污合流情况仍有存在,部分新建商务楼宇、居住小区管网错接、漏接等情况时有发生;机埠泵站、堰坝水闸等项目投用后的运维管理体系和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利用基地(体验地)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项目日常使用率不高、群众知晓度低,没办法形成较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对此,专项监督组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系统谋划,提高建设标准。各责任部门后续在推进污水管网的提升改造工作中,应强化工作统筹,明确责任边界,形成系统合力。要强化规划引领,对照《城市排水专项规划》等有关要求,结合污水处理厂站和管网的建设和运维情况、污水管网系统性隐患排查情况等,有明确的目的性地系统谋划管网提升改造时序,科学制订近远期工作规划,高效、有序的推动工作开展。强化对地下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监理及验收,加强对雨污分流、管网排查错接破损的排摸修复,不断的提高污水收集、输运、解决能力和水平。

  (二)完善长效机制,优化运维管理。项目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要健全完善管理养护机制,善于运用数字化智能化手段,采用人巡、机巡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巡查效率,做好相关设施的维护工作。山塘整治和机埠泵站、堰坝水闸改造应全面落实山塘“四个责任人”和农业灌溉设施管理责任,在汛期前后应加强隐患排查,及时修缮破损点位。应充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美乡村建设等乡村振兴精品工程,推动农业灌溉设施更新升级,逐步加强机埠泵站的规范化运行管理,出台农田管护管理办法等相关配套政策,制定放水用水节水制度、激励奖惩措施等,着力解决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后轻管理的薄弱点。

  (三)强化宣传推广,发挥项目实效。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性利用基地和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项目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后,要利用新媒体矩阵不断拓宽宣传渠道,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立体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活动,大力传播生态文明理念,努力提升广大群众对项目的知晓率、参与度、获得感和满意度,高效发挥项目作用。

申请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