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园林网4月29日消息:下面这两张图,一个是当时灾后重建的时候,四川开展第一轮乡村重建,完全是按照城镇化模式建的。建起来之后,大家认为不对,这样一个地区,一方面对于现实的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第二,这样的一种建设模式,在未来是没有吸引力的。所以,他们在做完第一波的灾后重建之后,马上把整个观念全转过来。最后提出一个,以营盘模式为核心的乡村重建模式。实际这种模式确实对于整个四川包括成都推动城乡统筹,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第四,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应该是绿色发展。应该是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前面很多专家也提到了。总体而言,我们会看到,在新型城镇化的导向上,城乡景观应该强调四个方面:本土化、人性化、地域化、生态化。

  本土化不仅是我们传统的意义,而是基于我们的祖国自身的视角,以及对地域场所的理解。这四点,如果我们再往下想,会发现它隐藏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无论是本土化、人性化、低于化、生态化,都意味着新的设计规则的产生,由此带来秩序的重构;另一方面,我们也能够正常的看到无论是本土的、地域的、人性的、生态的,更强调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体现了景观的生长性。从这个概念的两重含义上,我们大家可以看到,对于未来景观的塑造来讲,秩序和生长性是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但现在城乡景观规划是什么状况呢?如果是做过城乡景观规划还是总体城市设计,大概的内容是包括这些,包括我们的分析、定位、结构、系统、分区引导、管理的建议,从这个框架可以看得到,其实我们现在的城乡景观规划更多的是建立秩序、强调秩序的过程。但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实际上我们有时候总是觉得有哪些方不对劲。哪不对劲呢?这是一张景观分析图,能够正常的看到在整体引导下,这种呆板的景观风貌分区,扼杀了城市景观的多样性与活力,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城市是这样的。而我们发现这样的城市真的是缺少生命力、缺少活力,很难给人想象、愉悦和美感。

  这就提出城乡规划到底该怎么办,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的市郊下。似乎单纯的建设秩序还很难给未来的景观发展提供一个更好、更明确的方向。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理论基础。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强调感知与秩序。但边上的《俄勒冈实验》,可能很少有人提到,因为它讲的是生长性的问题。实际,在规划的过程中,很多的先贤、前辈已经意识到一个问题,单纯的人工化秩序的建立,会忽视地域生长性的问题,这带来的是整个地域的活力丧失。

  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呢?我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有17万人,2008年接待游客230万人,其中中国的国际游客大概是81万人,也是澳大利亚第四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从整个地区的发展来讲,因为它是一个旅游城市,能够吸引人的一定是它独特的景观、独特的文化。地方政府就对整个城市的景观建设非常重视,希望能够保持城市独有的热爱、传统的风格。

  他们是怎么做的呢?首先,他们做了一个跨越规划周期,做了一个长期的土地利用战略规划。在这个基础上首先提出凯恩斯风格设计的导引。这一步导引是完全面对房屋建造者和开发商的规划设计手册。这在政府网站上都能看得到,它的目的就是鼓励一些新建的建筑采用凯恩斯的风格,来增加地区的热爱特点和城市的吸引力。这里包括大的框架,它对这个设计会有什么样的导引。它跟我们传统的分片区的景观指引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按照建筑类型来指引。包括昆士兰的传统建筑、现代住宅、多层住宅、商业及市政建筑、植被及景观、景观的节能问题,它不是完全按照片区,通过每一类的分析,包括这样几类:一是为什么要这么做,其实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大家对你的文化和理念得到认同的时候,才会执行。下面他讲怎么来做。总的来讲,他的导引不像一个是非常古板的设计,而更多是像朋友在给你提一个建议。具体来讲,昆士兰的传统建筑,把整个建筑做了一个解构,材料是什么、屋顶形式、窗、露台、侧台,等等,通过这些符号的选取,他给这类建筑提供了很好的设计,像多层住宅、三层以上的集合住宅,体量、尺度、传统街区的关系到底怎么处理,哪些可以采用传统元素,怎么控制体量,都有详细的指导。像商业和市政建筑,像临街有宽大的雨蓬、骑楼,以及露台,都是商业建筑应该延续的特征。包括景观的设计。

  总的来讲,从他的设计方式,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他的景观营造方式和我们国家现在在做的城乡景观特色风貌或者城市总体设计,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具体的区别,我觉得可能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个是自上而下,我们更强调一个秩序,自上而下的控制、引导,但他更强调互动、自下而上的引导。

  第二,实施主体,因为我们国家受土地政策,我们往往强调单一主体,但是他更强调多元主体,由当地居民、社会各界参与。

  第四,从要素上讲,我们有时候也会借鉴这样的方法,我们更强调图案符号,强调环境的特征,但是他可能更注重基于自身热爱这样一个特色来研究建筑和要素提取。

  第七,从成果形式上讲,我们强调文明出色,他强调非常友好互动的一个指导手册。朋友给你提建议,我们为什么要建这个风格,有什么好处,怎么建。

  国外的案例,确实给了我们一些启示,就是在城乡规划的过程中,可能单纯的建设秩序的过程,已经很难形成一个能够吸引人、具有独特性的城乡景观。我们可能在规划的方法也要做一些新的变革和探索。

  下面这两个案例正好是我们这一两年做的规划,第一个是哈尔滨花园街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如果去过哈尔滨的人都清楚,这边离秋林大约900米,这边是哈工大,大约720米,紧挨着就是哈尔滨建筑大学,而且它的边上就是哈尔滨开路的代表——中东铁路局。这个地方实际上做过多轮规划,从最早全面恢复花园式住宅为典型要素的风格,到不同的开发主体的各种各样的风格,甚至在中间还做过一轮中英大学生规划竞赛。但是这些规划都没有对社会所认可,这里就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没有认可,实际上我们后来分析,这里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冲突非常的大。一方面开发企业要强调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这个地方是作为整个哈尔滨开路风情的代表,具有重大的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所以,在不同的主体,对这个地方的认识完全是不一样的。

  成玉宁:当代景观价值的回归(一)[分页]基于这样的判断,既然文化和商业两种价值存在很大的冲突,我们有没有可以取得一个平衡呢?我们后来觉得,也许品牌战略是实现两者兼顾的最佳决策。使哈尔滨成为展示城市复兴和未来的代表,让付出的成本体现出更高的城市营销价值,就像哈尔滨做的索非亚教堂。所以,我们后来从整个城市角度做了分析。总的地方,这个地方做了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窗口,可能是非常好的途径。

  具体来讲,这里做的,我们强调了“多微”主导的历史街区更新模式。多是指功能多样、形式多变、主体多元。具体而言,我们设计了三个层次引导下的规划体系,兼顾了刚性和弹性的要求,包括空间政策的引导、建设模式的引导和系统的引导。具体来讲,因为首先作为一个历史街区,我们要明确保护哪些东西,我们做了非常详细的梳理,包括每一栋建筑,我们都做了对室内特点的判断。包括古树名录,我们是在1:500的地形图上进行空间的落位。在这样一个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明确了要保护什么的基础上,我们将整个地理单元参照原来最开始开路时的机理,我们将整个开发划分为保护单元和开发单元两类。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三类五种”建设模式,这样前提的开发模式。通过基地的判断,我们判断出哪些地方能够做更大尺度的调整。但是,这种开发模式,各类还是向下兼容的。比如A类:A1,名人故居、博物馆,重点是恢复历史原貌,比如加固修复;A2,灵活一些,历史风貌,环境更新引导,功能多样,给这个地方一些发展的机会。B类:加建与植入,增大建筑面积,适应不同业态的功能需求。C类:根据整个场地特征,使这个地区发展空间更大,特别是依托50、60年代的建筑,形成功能引领、具有一定规模的组合建筑。同时,我们做了非常完整的控制性要求。

  这样一个控制之后,我们根据每个地块的定位,我们策划了六个项目。通过这六个项目,我们形成开发范围。其他建筑功能的分析,我们采用一种对话模式,就是政府不要过多干预。我们希望更多的主体参与进来。在最后的开发模式上,我们也是给政府建议,采用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模式,增强自组织的活力。

  第二个案例是青海坎布拉景区的风貌规划。也是在坎布拉景区之内,整个用地包括四个村。这是一个现状,大家可以看到,没有任何地域的特征,但是地方政府非常希望重塑地方特色,使这些村镇成为展示民俗风情与地方文化的载体和窗口。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从整个规划思路上坚持了两点:一是坚持整体机体的延续和整体景观的引导;第二,强调建筑类型的方法归纳,通过抽取、分解、组合,形成指导建设的导则。通过居民的自发建设,提高景观的丰富性和生长性。这是我们首先对基地做了一个非常翔实的分析。

  同时,我们对当地独特的传统,包括组装方式、功能等等,做了类型的分析。并且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形成了整体的景观结构,以及它自然机理的平面布局。并且在里面设计了一些小的节点。

  光有主体性肯定不够,建筑怎么建,我们又对整个建筑、构件,包括围墙、大门、屋顶、窗户、廊檐、建筑方式、空间等等,做了一系列解构分析。最终形成了一些可以引导的设计导则。我们把这些导则作为手册发给村民,无论你在建筑的平面布局上,还是大门、廊柱、门窗构件,你都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做选取,这样就形成自选型的设计。这就带来地方的丰富性,你可以是这样的花纹,也可以是那样的花纹,但是这些花纹都是基于当地传统民居中常用的东西,这样就带来整个地区的风格,包括雕塑的主题等等。这是一些已经建成的了,完全是村民自发的建设。

  因为今天大会安排的时间也很紧凑,最后我想跟大家伙儿一起来分享一段我的感受。我觉得这次大会的主题非常好,叫“城市回归自然”。实际上,我们规划,包括建筑也讲,天人合一等等。但是我个人觉得,我们不仅是回归自然的环境,同时我们更应该向自然学习。很多的自然现象都体现了秩序与生长性的协调,而这些更能够打动我们,无论是传统上的阴阳太极,很多灵感都来源于我们对自然的理解、认识,对它的秩序、生长性的认识。而我们的祖国历来的发展过程,实际一直在坚持这样的道路。所以对未来,无论城乡规划也好,还是景观发展也好,我们也应该更多向自然学习,能够体现秩序与生长性的协调,这样就能够为人提供更为愉悦丰富的景观感知。

  龚兵华:感谢徐泽主任,他从一个规划师的角度,阐释景观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区别,我个人觉得,无论是城市规划也好,景观设计也好,应该融合,才有发展的潜在能力。到现在为止,所有的嘉宾演讲基本上就结束了。在这,我们要感谢几位嘉宾,首先要感谢昨天辛辛苦苦从北京赶来的嘉宾,包括今天成教授特意从哈尔滨赶来,另外还要感谢我们的志愿者,很辛苦,我们给志愿者一些掌声,对他们的付出表示感谢!还要感谢我们的观众,只有你们的支持,我们的演讲嘉宾才有动力。

徐泽:新型城镇化视角的城乡景观规划思考(二)

建设周期:2024/06/11


所获荣誉

景观设计


项目概述
返回列表

申请合作